


八月的通州,暑气未消,秋意微显。一场艺术行走,让大运河畔的清风与笔墨丹青相遇,碰撞出独特的廉政艺术火花。来自北京画院、中国艺术研究院、90画社的艺术家与通州区本地艺术爱好者一道,踏上了“运河清风”廉政作品展写生采风之旅。他们的足迹从波澜壮阔的大运河畔延伸至古色古香的张家湾古镇,从承载红色记忆的平津战役旧址迈向充满活力的宋庄艺术区,用画笔记录下了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发展脉动,也在行走中触摸着廉政文化的深厚底蕴。
运河岸边的“廉洁密码”
大运河森林公园的清晨总是带着水汽的温润。艺术家们沿着步道缓缓前行,目光时而落在波光粼粼的河面,时而停留在岸边镌刻着漕运故事的石刻上。“你看这运河,千百年奔流不息,不仅运粮运货,更传递着‘清如水、明如镜’的道理。”著名山水画家山建宁指着河面对身边的年轻画者说。他铺开画板,笔尖在纸上勾勒出运河蜿蜒的线条,岸边的芦苇与远处的桥影在水墨晕染中渐显轮廓,“我想把这份‘流动的廉洁’画出来,让看画的人能想起古人‘舟行千里,不欺暗室’的规矩。
”在运河清风廉政公园,几组以“廉”为主题的雕塑成了写生的焦点。一尊“甘棠镜鉴”雕塑静静立在草坪上,来自通州的画家孙在峰带领着他的两位学生蹲在雕塑前,用速写本快速记录着雕塑的形态,“以前总觉得‘廉政’是抽象的词,看到这些具体的雕塑和故事,才明白它藏在生活的细节里。”他的画里,雕塑旁多了几株向上生长的竹子,“竹有节,人亦当有节,这是我想加的一点小心思。”
历史深处的精神回响
路县考古遗址公园的黄土带着时间的厚重。站在遗址发掘现场的护栏外,艺术家们望着土层中露出的陶器残片,仿佛能听见两千多年前先民们劳作的声音。“这里出土的文物里,有不少是当时官吏使用的器物,朴素无华,可见那时就有‘俭以养德’的风尚。”来自通州区文化馆的画家刘艺指着展板上的文物图片介绍。一位擅长工笔画的艺术家特意选取了遗址中出土的一枚素面铜镜作为创作题材,镜面上模糊的纹路在她笔下变得清晰,“铜镜能照人容貌,更能照人心是否端正,这和‘以史为镜’的道理多像啊。”
新老通州的“活力碰撞”
写生之旅的后半程,脚步转向了充满现代气息的新地标。宋庄艺术区的展厅里,年轻艺术家们的作品与传统书画相映成趣。在这里,宋庄艺术爱好者小李正和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画家樊华探讨创作:“您看我画的张家湾古镇,想把老胡同的灰墙和远处的新楼放在一起,算不算‘古今对话’?”樊华笑着点头:“当然算。廉政文化也需要这样的对话,既要守住老祖宗的规矩,也要融入新时代的活力。”
唐大庄特色民宿村的白墙黛瓦间,艺术家们被村民墙上的手绘壁画吸引。画里有村民议事的场景,有志愿者服务的身影,透着淳朴的乡风。“你看这村里的‘清廉墙’,把村规民约画成漫画,老百姓看得懂、记得住,这就是廉政文化最好的传播方式。”画家山屾边说边举起相机拍照,“回去我要把这种‘接地气’的风格融入画里,让廉政故事离大家更近。
”写生之旅在夕阳中落幕,艺术家们的画板上,早已堆满了形形色色的作品:有大运河的壮阔,有古遗址的沧桑,有红色旧址的庄严,也有新农村的鲜活。这些作品里,没有生硬的说教,却处处藏着“廉洁”的印记——或许是一片挺拔的竹,或许是一面光洁的镜,或许是一双沾满泥土的布鞋。正如90画社的年轻画家周彪在总结会上所说:“我们走过的每一步,都是在与历史对话、与时代同行。这些画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希望它们能像运河的清风一样,吹进更多人的心里。”而这场行走与创作,早已超越了艺术本身,成为一次关于初心与使命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