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通州区境内始置路县。2000多年来,建置、境域、行政区划多次发生变化。1958年形成现域。1997年设立通州区。2001年12月形成现行政区划。《通州地名知多少》系列节选自2022年12月出版的《北京市通州区地名志》一书,该书由中共北京市通州区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北京市通州区地方志办公室编,方志出版社出版,索书号C3:42 /3。欢迎您前来通州区图书馆运河文献资源中心阅览。
漷县镇
张庄村
通州区漷县镇辖村。位于镇域东部,凤港减河北、京塘路与东纪路交会处东侧。东北至马庄村,东至侯黄庄村,南至大柳树村,西至东寺庄村。面积约1.21平方千米。户籍人口1116人,常住人口1100人。1983年8月设立村委会。明代,张姓首至该地定居并占有大部庄田。后迁民陆续至此,依靠租种张姓土地生活,形成聚落后便以首户张姓成村称张家庄。(清乾隆《通州志》载:“张家庄,离州城五十里。”)清末民初简称张庄至今。该村为北京市命名的通州区唯一传统村落。2006年,该村的运河龙灯会(原名“路灯老会”)被评为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该会始建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距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其蓝色双龙在通州龙灯会中独具一格,是全区起始年代最早并一直传承至今的一档龙灯会。驻村单位有通州区漷县镇觅子店幼儿园张庄分园。交通干道有(北)京塘(沽)路。东寺庄村
通州区漷县镇辖村。位于镇域中东部,凤港减河北、京塘路与东纪路交会处东侧。北至凌庄村,东至张庄村,西至毛庄村。面积约0.83平方千米。户籍人口594人,常住人口506人。1983年8月设立村委会。明代,一武姓军官战死后其亲属至此安家落户,并将山西老家的人迁来,以租种村南东大寺的田地为生。后大寺不幸毁于一场大火,修复后如前。清中期已形成聚落,便以寺名村称东寺庄至今。(清乾隆《通州志》载:“东寺庄,离州城四十四里。”)1953年5月至1956年7月,为三区(马头区)东寺庄乡政府驻地。该村曾遗有元时所建白浮寺和清时所建关帝庙各一座,今均不存,仅余关帝庙古银杏2株及国槐4株。交通干道有(北)京塘(沽)路。凌庄村
通州区漷县镇辖村。位于镇域中东部,京塘路与石小路交会处东南侧。东至马庄村,南至东寺庄村,西南至毛庄村,西北至石槽村。面积约1.62平方千米。户籍人口1113人,常住人口1100人。1983年8月设立村委会。明代,凌姓首至此地定居,形成聚落后以姓成村称凌家庄。(清乾隆《通州志》载:“凌家庄,离州城四十五里。”)清代,因开店铺方便过往行人而较有名气,故于清末民初改称凌店。民国中期始,因漕运终止,店业萧条而改称凌庄至今。交通干道有(北)京塘(沽)路。前尖平村
通州区漷县镇辖村。位于镇域东部,凤港减河南、京塘路与觅西路交会处西北侧。北至后尖平村,东至区界,南至觅子店村,西至李辛庄村。面积约0.77平方千米。户籍人口478人,常住人口462人。1983年8月设立村委会。元末,周、张二姓首至该地并于土坨之上定居建村,居高临下,酷似仙境,故村内庙磬铭文有“仙人庄”三字。明初,常姓大户自曹庄迁此,将沙坨尖部削平建村,故曾名尖平庄。(清乾隆《通州志》载:“尖平庄,离州城五十里。”)后村北又形成一较小聚落,与该村统称尖平庄。民国初年,因该村居南习惯上称尖平庄前街,北面较小聚落称尖平庄后街,为同一行政村。民国晚期,两聚落单独建制,因此聚落位于南而称前尖平至今。今村内尚遗清乾隆间重兴寺正殿一处,为镇内不可移动文物。交通干道有(北)京塘(沽)路。
内容来源:通州区图书馆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