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通州区境内始置路县。2000多年来,建置、境域、行政区划多次发生变化。1958年形成现域。1997年设立通州区。2001年12月形成现行政区划。《通州地名知多少》系列节选自2022年12月出版的《北京市通州区地名志》一书,该书由中共北京市通州区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北京市通州区地方志办公室编,方志出版社出版,索书号C3:42 /3。欢迎您前来通州区图书馆运河文献资源中心阅览。
马驹桥镇
史村
通州区马驹桥镇辖村。位于镇域中西部,漷马路与四凤路交会处。北至前银子村,东至西田阳村,南至郭村,西至大周易村。面积约1.92平方千米。户籍人口1308人,常住人口2600人。1984年3月设立村委会。明初,史姓自山西迁此落户定居,形成聚落后以姓成村称史家村。(清乾隆《通州志》载:“史家村,离州城四十里。”)民国中期始简称史村至今。1953年5月至1956年7月,为七区(马驹桥区)史村乡政府驻地。1958年9月至1961年7月,为马驹桥公社史村管理区管委驻地。其村北遗有汉墓群,今半存。驻村单位有通州区马驹桥镇史村幼儿园。交通干道有漷(县)马(驹桥)路。姚村
通州区马驹桥镇辖村。拆迁前位于镇域西南部,漷马路与西周路交会处西南侧。西北至小白村,东北至张各庄村,东南至古庄村,西南至张村。面积约0.26平方千米。户籍人口980人,常住人口992人。1984年3月设立村委会。明代,姚姓至此定居,形成聚落后以姓成村曾名姚家村。(清乾隆《通州志》载:“姚家村,离城四十六里。”)民国末年始简称姚村至今。1953年5月后,为七区(马驹桥区)姚村乡政府驻地;1956年7月至1958年4月,为姚村乡政府驻地;1958年9月至1961年7月,为马驹桥公社姚村管理区管委驻地。该村东遗有汉墓群,今半存。该村于2003年因旧村改造拆迁,2005年迁至温馨嘉园东区、西区。驻村单位有通州区姚村中学。交通干道有漷(县)马(驹桥)路。
前堰上村
通州区马驹桥镇辖村。位于镇域中北部,凉水河南岸、七支路与支德路交会处西北侧。北至后堰上村,东北至高营村,南至姚辛庄村,西南至陈各庄村。面积约2.70平方千米。户籍人口1124人,常住人口1148人。1983年8月设立村委会。该村名的含义和由来说法有二,其一是:明代,迁徙民至此于元代古堤堰之北定居,故曾名堰上。(清乾隆《通州志》载:“堰上,离州城三十里。”)后聚落逐渐发展成为南北两部分,新中国成立后分别建制,因此村位于南而称前堰上。其二是:历史上,该村北所临凉水河经常决堤泛滥,两岸民众深受其害。清雍正间,在治理京东水利时,于此村北凉水河右岸开一河口,向南挑挖一条至凤河的凉水新河,并在河口处建一座减水石闸,以减少凉水河汛期水量。1941年版民国《通县志要》载:“(凉水新河)为凉水河支流,俗称小沙河。清初在高古庄筑有减水闸,闸虽久废,缺口仍在。水涨时必由此外溢。”当时的所谓“石闸”其实就是一处“石堰”,1979年版《辞海》中的“堰”字作“拦河堰,系较低的挡水并能溢流的建筑物”解,该村因位于此堰南侧故有堰上之称。后又由该村分出一村,两村一南一北,此村位于南而习称前堰上。村东遗有汉墓群,今半存。村内曾遗有元时所建万寿寺一座,今不存,仅遗铁钟一口。另有清代杜文通墓碑座一和隋唐永济渠故道,均为镇内不可移动文物。清光绪七年,绅士滕玉山曾于原村內小学处私办万寿寺义学一所。驻村单位有通州区马驹桥镇前堰上幼儿园。交通干道有马(驹桥)大(杜社)路。后堰上村
通州区马驹桥镇辖村。位于镇域中北部,凉水河南岸、七支路与支德路交会处西北侧。东至高营村,南至前堰上村,西南至陈各庄村。面积约1.22平方千米。户籍人口702人,常住人口901人。1983年8月设立村委会。该村名的含义和由来说法有二,其一是:明代,迁徙民至此于元代古堤堰之北定居,故曾名堰上。(清乾隆《通州志》载:“堰上,离州城三十里。”)后聚落逐渐发展为前后两部分,新中国成立后分别建制,因此村位于北而称后堰上至今。其二是:历史上,该村北所临凉水河经常决堤泛滥,两岸民众深受其害。清雍正间,在治理京东水利时,于此村北凉水河右岸开一河口,向南挑挖一条至凤河的凉水新河,并在河口处建一座减水石闸,以减少凉水河汛期水量。当时的所谓“石闸”其实就是一处“石堰”,1979年版《辞海》中的“堰”字作“拦河堰,系较低的挡水并能溢流的建筑物”解,该村因位于此堰南侧故有堰上之名。后又由该村分出一村,两村一南一北,此村位于北而习称后堰上。驻村单位有通州区马驹桥镇后堰上幼儿园。交通干道有马(驹桥)大(杜社)路。
内容来源:通州区图书馆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