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通州区境内始置路县。2000多年来,建置、境域、行政区划多次发生变化。1958年形成现域。1997年设立通州区。2001年12月形成现行政区划。《通州地名知多少》系列节选自2022年12月出版的《北京市通州区地名志》一书,该书由中共北京市通州区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北京市通州区地方志办公室编,方志出版社出版,索书号C3:42 /3。欢迎您前来通州区图书馆运河文献资源中心阅览。

漷县镇
西定安村
通州区漷县镇辖村。位于镇域中南部,凤港减河南、漷大路与定龙路交会处西北侧。东至东定安村,西至军屯村。面积约0.65平方千米。户籍人口366人,常住人口348人。1983年8月设立村委会。该村名的含义和由来说法有二,其一是:明初,白燕明与其子白焦月偕全家随平定北方部队至此,于较高处定居。因此村位于东定安之西,故名西定安至今。(清乾隆《通州志》载:“西定安,离州城四十二里。”)其二是:据明嘉靖《通州志略》和清康熙《通州志》所载,该村一直称为定安里,为农村基层行政组织所在地。至光绪间因里屯的裁并不再称里,加之位于东定安之西而称西定安至今。交通干道有漷(县)大(柳树)路。军屯村
通州区漷县镇辖村。位于镇域中南部,凤港减河与港沟河交汇处东南侧。东至西定安村,南至柏庄村。面积约1.58平方千米。户籍人口749人,常住人口743人。1983年8月设立村委会。明初,此地为军队屯种之所,形成聚落后故名军屯至今。(清乾隆《通州志》载:“军屯,离州城四十二里。”)该村曾遗有明时所建大悲寺一座,“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拆除,现仅遗“重修大悲寺菩萨殿碑”一通以及清时所植古槐一株,为镇内不可移动文物。村西港沟河上曾建有清同治初年捐修的石桥一座,名刘公桥,为来往于香河及永乐店间的交通要道。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修,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被水冲圮。交通干道有漷(县)大(柳树)路。柏庄村
通州区漷县镇辖村。位于镇域中南部,凤港减河与港沟河交汇处东南侧。北至军屯村,东至西定安村。面积约0.37平方千米。户籍人口225人,常住人口298人。1983年8月设立村委会。明代,该村处土地原为今永乐店镇小务村一柏姓财主庄田,租种佃户于此搭建简易房屋,始称柏家锅伙。清代形成聚落后,以柏姓成村而称柏家庄。(清乾隆《通州志》载:“柏家庄,离州城四十二里。”)清末民初简称柏庄至今。交通干道有漷(县)大(柳树)路。龙庄村
通州区漷县镇辖村。位于镇域东南部,港沟河东、于觅路与定龙路交会处南侧。东北至李辛庄村,东至尚武集村,东南至军庄村。面积约1.67平方千米。户籍人口874人,常住人口690人。1983年8月设立村委会。该村名的含义和由来说法有二,其一是:清代,家住北京的龙姓皇亲圈地至此,其名下庄田雇佣佃户耕种,形成聚落后以龙姓皇亲姓氏成村而名龙家庄,简称龙庄。其二是:清代,该村一直称作隆家庄。(清乾隆《通州志》载:“隆家庄,离州城五十六里。”)清末民初简称隆庄,民国中期改称龙庄至今,原因无考。该村建有天主教堂,教务活动正常开展。交通干道有于(家务)觅(子店)路。